台灣的外匯存底數量龐大,引起了PTT等論壇上的熱烈討論。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台灣的外匯存底持續維持在高水平,引發了市場上諸多討論和分析。
許多人不了解為什麼台灣需要維持如此高額的外匯存底,以及這對台灣經濟的長期影響是什麼。我將分析PTT網友提出的三大主要原因,並探討這些高額外匯存底的特徵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現在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了解台灣外匯存底的構成和作用變得尤為重要。
外匯存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中央銀行手上持有的外幣資產總和。
它的主要意義和作用包括:
總之,外匯存底就像國家的「緊急儲蓄」和「市場調節器」,對於維護經濟穩定和國際信譽至關重要。
台灣的龐大外匯存底,近年來成為了各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台灣外匯存底一路從5,828.32億、5,929.48億到6月底的外匯存底,已經來到了5,984.32億美元,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成長30億以上,而在1月前的前三個月各僅增加不到10億美元,雖然在最新8月5日中央銀行發布的新聞稿中7月底外匯存底有稍稍降低5.63億美元,金額下降到5,978.69億美元,但跟先前一次成長30億來說只能算是小蝦米,這樣的落差使近年來許多網友都開始討論台灣外匯存底為什麼這麼多?而PTT網友則揭露了背後的三大原因。
eric11005指出:「台灣長期處於央行匯率操縱的狀況,大數據來說要是16年前起要是央行放手不干預匯率, 現在台幣會是多少錢兌換1美元。台灣央行對匯率市場的干預,事實上已經持續不止16年,甚至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就已 進入「有系統的長期干預階段」。」
GivemeApen也提到了:「第一是台灣央行不太可能放手讓匯率狂升,台灣央行的外匯存底很厚不是那麼容易被打爆,再來是現在匯率市場比30-40年前的資金量體龐大很多。」
frlair也認同:「是喇~央行放任他這樣搞也白設了~應該有不少手段~」
但jasonking3c也質疑:「33的台幣是嚴重低估了 有哪個國家長期干預阻升了20年?」
eric11005總結:「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長期「匯率半控管體系」撐住的。這不代表台灣不應這麼做,而是說:這是一種結構性出口導向經濟所做的現實選擇。只是 在目前美中博弈、新興市場再洗牌的情境下,這套作法越來越難維持不被挑戰。」
GivemeApen對colorless的回答:「對的 如果政府願意帶頭搞死出口導向的自己」也進一步論證。
jasonking3c則持不同意見:「至於快速升值會不會造成虧損 我覺得是假議題,商科大學生都知道要用遠期外匯鎖住匯率波動了 這些公司會不知道?」
troy30408 引述了《金融時報》金融時報報導:台灣憑藉壽險公司累積高達1.7兆美元的海外資產(多數為美國債券),成為區域金融超級強權。但這種表面上的金融與經濟實力,卻也可能隱含重大弱點。
linkmusic 也擔憂:這蠻嚴重的,想不到壽險的準備都是美債
yellowocean 則對此提出質疑:那我就問前幾年匯率28的時候,壽險死光了沒
雖然許多網友觀點都認同台灣外匯存底多,但是也有部分網友持不同的意見看法,辯論仍然再持續進行中。
雖然上方是PTT網友的討論與猜測,但這些觀點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從台灣外匯存底的實際現況與數據來看,許多網友的觀察都與官方資料和經濟現實相互應證,提供了對台灣外匯存底規模龐大更深層次的理解。
根據中央銀行最新資料,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台灣的外匯存底金額已來到 5,978.69 億美元,雖然比上個月減少了5.63億美元,但仍然有可能在 8 月底會超過 6,000 億美元,持續在全球排名中保持前列。若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台灣的外匯存底規模長期維持在全球第五至第七名之間,然而考量到台灣的經濟體量(GDP)和其相對較低的通膨率,如此龐大的外匯存底顯得尤其突出。這反映出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傾向於抑制新台幣升值,從而累積了大量外匯資產,而非僅僅基於防範國際風險或管理通膨的需求。這種龐大規模的累積,與央行長期在匯率市場中買入外匯以穩定台幣匯率的政策直接相關。近年來外匯存底屢創新高,正是央行持續在市場中扮演重要調節者的現實體現。
台灣作為全球重要的出口經濟體,長期以來享有龐大的貿易順差,這意味著商品和服務出口所賺取的外匯遠多於進口所需。這些持續流入的外匯盈餘,若非央行進場調節,台幣將大幅升值。根據中央銀行年報及相關經濟報告,央行為了維持出口產業的競爭力,確實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例如發行NCDs沖銷資金)等手段買入這些市場上過剩的外匯,以避免台幣過快升值影響出口商獲利。這些被買入的外匯,最終會匯入國家存底,這與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特性和外匯存底的持續增長高度契合。
除了央行的行為和貿易順差,台灣壽險業龐大的海外資產也是推高外匯存底的實際因素之一。儘管這部分資產屬於民間部門,但根據《金融時報》引述的報導,壽險公司累積高達 1.7 兆美元的海外資產(多數為美國債券)。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的外匯存底組成中,美元資產的佔比高達約 92%,凸顯了對美元的高度集中。
壽險公司之所以大量持有美元資產,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台灣國內的長期固定收益產品供給有限且收益率較低,壽險公司為了匹配其長期的台幣保單負債並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不得不將大量資金配置於海外,特別是美元計價的高收益債券。其次,許多台灣民眾對美元資產,如美元保單、美元計價基金等有較高需求,認為美元是相對穩健的避險或投資工具,這種民間對美元資產的偏好也間接驅動了壽險業對美元的需求。這種龐大的民間美元資產持有量,反映出國內機構對美元的持續需求,客觀上也為台灣整體外匯存底維持高水位提供了重要支撐。
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如同把雙面刃,既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展現與安全網,但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潛在問題。了解其利弊,才能更全面地審視這項經濟特徵。
高額的外匯存底對一個經濟體來說,提供了多重「保護傘」功能,並且在特定情境下能發揮關鍵作用:
儘管外匯存底提供了上述益處,但從許多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其長期累積若超過「適足」水平,也可能形同一種「慢性毒藥」,緩慢地侵蝕著台灣經濟的均衡發展。根據《臺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的分析,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多重後果:
總體而言,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是一體兩面的議題。如何在維持必要的安全網與流動性的前提下,逐步調整策略,以促進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提升國民實質購買力,並避免潛在的長期負面影響,將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其規模長期傲視全球,確實為國家提供了一層重要的經濟安全網,有效抵禦了國際間的風暴與衝擊。這背後是央行長期政策、出口導向經濟模式與民間資產配置偏好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然而,當外匯存底的累積達到「異常」甚至「過度」的水平時,我們或許需要更深層的思考。這不僅是數字的堆疊,更可能反映出一種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策略的慣性,即過於側重外部市場的競爭力,而相對犧牲了內部經濟的均衡發展與民眾實質購買力。
因此,未來的挑戰在於,台灣如何在保有必要的安全儲備之餘,逐步調整策略方向。這將是一場關於資源再配置的思考:如何讓龐大資金更有效地活絡國內經濟、推動產業升級,並確保經濟成長的果實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國民。這不僅是經濟政策的選擇,更是對台灣未來發展路徑的重新定義。
台灣外匯存底之所以龐大,主要歸因於央行長期干預匯率政策、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以及國內壽險業大量持有美元資產這三大主因。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其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規模。
根據央行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7月底,台灣外匯存底為5,978.69億美元,持續位居全球前列(約第五至第七名之間),雖然有下降了5.63億美元,但在這前三個月已經是連續成長30億美元以上,相較於台灣的經濟體量和通膨率,如此規模顯得尤其突出。
高外匯存底對台灣經濟影響是雙面性的。好處包括抵禦外部衝擊、提升國際信用和維護金融穩定;但其負面影響則可能導致台幣長期低估、民眾購買力下降、內需產業發展受限,以及金融市場發展受限和資源的機會成本。
台灣外匯存底中美元資產佔比高,主要是因為台灣出口貿易以美元結算為主,且國內壽險業為追求海外高收益和匹配長期負債,大量配置美元資產。此外,台灣投資者對美元作為避險和穩健投資工具的信任度也較高。